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侯永德传

发表于:2013-05-31            浏览次数:3769

    

侯永德,字静恬,河南汝州人,曾任长春观监院,在任时利济苍生,有“利济道人”的称号。

侯永德从小仰慕道门,崇拜神仙,因此勤读道书,有出家的想法。但由于有父母要赡养,不能离家,于是开办钱庄,娶妻生子。等到双亲去世,服孝完毕后,他就把钱庄交给妻子,到嵩山中岳宫出家,拜范教成道长为师,成为龙门正宗第十八代玄裔弟子。由于他志心高远,虔诚求道,范教成道长点拨他说:道无名却是万法之宗,道德无为而能无所不为,神明虽然看不见却无处不在,要成为天仙,就必须立三千三百善,要成地仙,必须要立三百善,同时朝拜天下名山,参访各地丛林,行万里路,历千百艰难,经受困苦,以此修身奠定得道的基业,然后以此基业找到归宿之地,等待时机,必能出人头地,超然凌尘。

侯永德对此深表赞同,于是遵从师傅的教诲外出游历,先到南阳玄妙观受戒,参访武汉四大丛林,然后到上海白云观挂单,从普通道人升任为专管账房的执事,后来又到北京白云观,依然掌管账房。但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北京动荡不安,于是不久后就和道友离开白云观到东北云游,先后在千山、医巫闾山、沈阳太清宫等地执掌寮房和客堂好几年,后来回到上海白云观,见世道已经变化,人心不古,道人们的想法已经不似以前,于是离开上海到武昌,在长春观定居,担任知客兼化主,八年如一日,兢兢业业。

民国十二年(1923),长春观监院陈宇定大真人因年迈而退职,由于他办事严谨,道众们一致推举他为监院。民国十三年(1924),武汉发生大旱灾,督军萧耀南在长春观祈雨,请侯监院主持法事,由于非常灵验,萧督军捐献两千大洋用来兴建道藏阁。第二年,武汉士族项竹坪又捐助了五千大洋,有了这两笔资金,于是将雄威壮丽的道藏阁修建完成。道藏阁刚完工,侯监院即与武当宫方丈刘嗣授大真人一道,在此开坛传戒,度戒子四百七十多人,为道教的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民国十五年,北伐战争爆发,叶挺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以三皇殿为前线指挥部,在战斗中,三皇殿、来城楼、道藏阁都因遭到炮火攻击而毁损。当时,侯监院与道众三十余人留守道观,竟然没有一人受伤。至于毁损的殿堂,于民国二十五年的时候,由湖北省主席夏斗寅支持,进行了修复。

民国二十年,湘江发大水,数万灾民从湖南逃亡到武昌,政府在洪山宝通寺和长春观分别开设粥厂作为接济,侯监院率全观道众,日夜熬粥济民从事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四年,湖北天门一带闹水灾,他又协同政府,组建慈善团赴天门赈灾。民国二十五年,武昌建造环城公路,拆迁周边坟墓,而蛇山一带,有很多墓地,那些找不到主人、无人认领的墓地,全部遭到抛弃,一时间白骨累累。侯监院于心不忍,立即发动道众进行收捡,并与弟子李崇钦带头示范,然后购买棺木,将捡来的白骨、遗体另行安葬……这样的善举,在侯永德道长担任监院的三十来年时间里,不胜枚举,如:开设医馆,为市民义诊送药;一年四季散发救济物资,光年终赈济年关的时候就要用掉几百上千担粮米;在来城楼内开设平明学校,聘请老师为百多个无钱读书的小孩教书;收养陕甘荒年时产生孤儿数百人……实在是道门之中难得的大德。是故,武昌士人濮智诠写了一首《利济行》的长诗赞颂他的功德,利济道人的称号,由此而来。

侯监院的一生,虽然以利济苍生为德行,受到世人的敬仰,但他的功德远远没有限于这方面。当年刘方丈在长春观传戒,遇上武汉大旱,粮米紧缺,幸亏汉上信士叶凤池捐米两百担,才让道众、戒子们不至于挨饿,让传戒得以圆满完成。有了这个教训,侯监院之后便大力开垦农田,将长春观的千亩荒田变成了良田,为丛林产业的开拓,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而自那之后,由于有了千亩田产的支撑,长春观年年有余,才得以开展施舍茶汤、送医送药、救济贫民等等慈善活动,每年散发给贫民灾民的粮食,都以千担计。利济道人,利而济之,名不虚传。

上一篇:武诚德传

下一篇:陈诚德传

首页 -> 长春古观 ->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