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修心以体道3-2

发表于:2014-09-25            浏览次数:4001

    

 那我这个五个方面呢,是从慈心、正心、静心、真心、虚心来做一个介绍。

  一是慈心以入道。其实学道来讲首先是要有一颗慈心,其实有慈心就是有善心,所以我们都会说,宗教是教人向善的,教人怎么向善,其实最重要是教人有一颗善恶之心,要有一颗慈心,慈爱的心。道德经里面讲,慈则能勇。道德经里面讲,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首先讲的就是慈。也就是三宝之首,第一宝就是慈。慈爱,慈悲。他说慈故能勇,则能勇。因为按照我们上面说,慈能勇,勇则能柔,就像水一样,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水也是至坚的东西。它可以贯坚入刚,无所不通。水也是最上善的东西,道德经里面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呢,在道教看来,慈是最能成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柔和的力量,这种柔和的力量是最接近于大道的,因为它就像水一样,它是柔的,但是它又是至坚的,它是善利万物的,这种慈爱,这种义务的这种精神。所以呢,我们要有慈心,就要有一颗有柔这样的心,这样的心就有最慈爱的力量。所以在这个道教里面讲,这个慈心要敢来,这个慈心就要学习水的这种精神,因为水就故几于道。在中国来讲,慈就是仁,刚刚讲,孟子讲慈端,讲这个恻隐之心仁之端由,他说其实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他说就像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我们所有的人不会说往而不顾,我们要么自己去救他,要么喊人来一起救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这是人本有的恻隐之心,这个恻隐之心是什么,仁之端由,仁的这个发端。仁在道来讲,仁心就是慈心,只是我们说,儒更讲仁,道更讲慈,道家讲慈,儒家讲仁。但是以老子看来,他觉得慈是最重要的。因为老子讲,失道而後德。失义而後仁,更多的是人为的表现的东西。但是其实中国人很多人都会把这两个字联系起来共同来用,其实在中国人来讲,讲慈跟讲仁有同样的意义。

 

 

  那怎么样生出这个心呢?曾经宋朝有一个人,叫濂溪先生,周敦颐,宋朝著名的学者周敦颐。周敦颐他说这个仁心怎么样生起来,他用了一个比喻,他说窗前生草,但是从不剪除,他从来不剪除它,而有人问他,他就说,与自家意思一般。为什么不剪除窗前的乱草呢,他说这与自家意思一般,什么是自家意思,他说这就是我本来的这个仁心,这个仁心是什么呢,有这个仁心本来的这个自家意思生化出来的他自然的就把周围的一草一木把它看成是体味充盈着生意的一种生命,生草其实呈现的是一种生意,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一种毅力,看到这些东西你会觉得,是有生气的。有这种生气,他有这种发自内心的自家意思,自然生发出一种温温的仁爱之意,所以他没有将窗前的野草视为异己,而心生爱惜,将它视为自家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这体现的是一个仁和生发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在体味一种对生命的异己相待的心。所以在道教来说,慈心就是仁,仁心就是慈。那这里反映的其实就是要什么,其实慈是要慈心于物,不仅仅是我们的心,我们要对陌生事物长一种爱意,对所有的生命生长一种爱意,这样才是说,是一个慈心的表现。所以周敦颐的故事也是反映了这个叫慈心待物的这样一种表现。

  其实在道教里面,太上感应篇后来有很多种是非常著名的,有一个著作叫太上感应篇说,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功累德,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命虽微,亦系生命。慈即是慈爱,慈爱所有的生命,保持这些生命的原有的生生之意。

  这个道教的另外一个经典叫元始天尊说灵宝渡人上品妙经,又叫度人经,度人经里面讲什么叫慈,什么叫爱,他讲是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贪不欲,不淫不盗,不憎不恨,讲十个方面,他说这样才是可以异骨成亲,才是齐同慈爱。道教有个词叫齐同慈爱,齐同慈爱就是一种要以这个为前提,我们才是齐同慈爱。不杀不害,我们有这个杀伐之心,就不可仁义之心,慈心就要排除杀伐之心,所以才会有丘祖爷不远万里去见成吉思汗,来劝告成吉思汗要不奢杀人,成为中国历史上,世界宗教史上,最伟大的事情。所以贪欲也好,憎爱也好,嫉妒也好,都是会损害人的慈心的生长,人就是要排除这些有害于慈心生长的因素,让自己的慈爱心生长起来,这样呢,更能入道体道。我们说有慈我们才得以入道,也就是说有善可以入道,因为慈是万善之根,所有的善的基础是慈,没有善就没有慈。

  还有我们说这个我们唐朝的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孙思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道士,他整理千金方,他之所以把这个千金方,把这个书定名千金方,就是说,说人的生命重如千金,所以叫千金方,他是从一个重生,爱惜生命,用他自己的话讲,是要全生,要成就这样一种德行来做的这个书,叫千金方。他给后人留下非常重要的一些思想,特别是在医学上面,他大医精神里面强调的就是为医者必须要有一颗慈心,所以他说,凡当大医的人,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当医生的起心就是要有大慈恻隐之心,而且他说因为医生的心没有分别,所以对待来求你医治的人你就不会分他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是长得好看的还是长得不好看的,是有钱人还是穷苦人,甚至是外邦人还是我们内家人,这样就不会有分别心,因为你的起心是大慈恻隐之心,是誓愿普救一切生命,含灵之苦。所以体现的就是一个慈心,而且他还强调当前来说非常有价值的一些事情,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他就说,我们现在用药治病,我们会用动物药,用动物,损害动物,或者杀害动物来放到药材里面来救人的命,他认为这个不是大慈之心,他说动物虽然没有人那么贵重,但是它也是生命,所以应该是一体来爱,而且他强调说,如果是杀生求生,以杀生来求生,他说去生远矣。这个观念在当今来讲是特别有价值,就说我们不能用损害其他的生命来救自己的生命,这样你本身就是离生命远了。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强调了药全生之德,重视所有的生命。慈之所以能入道,就是从善开始,从没有分别开始,从爱惜所有的生命开始,这体现是一种道。所以我想第一个方面慈心以入道,这个我们才可以入道。

 

 

  第二个,叫正心以达道。正就是正确的正,也是《内观经》里面讲的,《内观经》里面强调,正心以达道。他说正心,使不邪也。其实从字面上我们都可以理解到,正,正的相反面就是邪,所以我们说这个人糊涂,说这个人正邪不分。所以正就是要驱邪。在道教的经典里,特别强调一个正字。道教我们说起源从正一开始,正一全真,更早的应该说正一,正一从老子先师立教开始,老子先师立教,我们现在都说史书上把它称作是五斗米道,老子先师创立五斗米道,其实站在道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应该不叫五斗米道,因为本身老子先师从道中的记载来说老子先师开立的是叫正一盟微之道,正确的正,一二三四的一,盟威就是发誓,叫正一盟威之道。正一道就是由正一盟威之道延续至今的。所以这是一个最早的一个道派,由老子先师立教开始延续至今的。那他为什么要强调他的道派叫正一?跟道教本身强调正有关。所以正一盟威里面讲,正以治邪,以正气治邪,以一统万,由一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因为我们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的东西都是从一开始,那我们让这个一回归到道,所有的东西都回归到道,这样才是令得还真,而且强调是正一之前。

  所以在中国来讲,其实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中国文化很有意思,其实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也跟这个文化是密切联系分不开的,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实中国文化就是讲一个正的文化,我们现在讲正气,或者是讲浩然之气,强调的都是一个正,正要去排除邪,排除了邪我们才能回归到正。所以历代来讲我们说要树立一个正气,树立一个正的方向,这个正的方向可以排除一些邪的东西。在道教里面很多的这样一些故事,比如我们说都会看到描述很多神仙,祖师爷去降魔除妖,为什么要降魔除妖,因为妖魔是邪秽的代表,所以呀把这个除掉,作为修行的人来讲,除的是什么,是心魔,刚刚说的,人本身由环境的影响生出来的各种人,不符合道的心,所以要出去妖魔。

  大家如果去青城山,青城山就会有老子先师在与六天魔王斗法的这样一个故事,他为什么要跟六天魔王斗法,我们说六天魔王是那个时候的非正道的代表,所以老子先师要跟他斗法,要把他降服,降服让他回归到正道。还有我们说,我们说南昌许真君,许天师。许天师降孽龙,为什么要降孽龙,因为孽龙兴风作怪,祸害百姓,所以要把它降服,孽龙已经成为了一种邪魔的一种代表,作为正道的扶持着你就要把这个孽龙降服住。其实所有的这些故事都讲的是一个以正降邪的这样一个意义,要树立的是一个正气。而且这个回归到正。

  所以唐朝有一个故事,狄仁杰。狄仁杰曾经有一个故事,就说这个花月之妖不敢见梁公,梁公是谁啊,梁公就是狄仁杰。他说花月之妖为什么不敢见梁公,因为梁公是正人君子,梁公身上充满着正气,所以这个花月之妖不敢去见梁公,因为近不了他的身,不敢挨近他。所以我们现在说人要有正气在,有正气就有道气,有正气有道气,所谓有什么邪魔都不敢近你身了。所以这个花月之仙不敢见梁公也是非常有意义,也是说了这个意思,树立正,排除邪的这样一个意思。

那正气,怎么说呢,怎么树立正气,其实在道家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心正。我们说先要正心,正气先要正心。正心则无邪,制之则正,放之则狂。道德经里面讲,清静以为天下正,静、正是有关系,静者正。所以静能使我们的心正,能使我们的心不邪,能使我们不受到任何是非的影响,要保持这个心正,心正了我们的君主,心是一身之主嘛,才是正,我们的神才能安。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那怎么使心正,除了我刚才说的我们要排除外在的环境对我们心的影响,所以我说常到庙里去,庙里的环境的影响是让人清静的,让你感受到神明和祖师爷的他们的正气,让你听到的是能救人助人的一些道理,那自然我们就能生一分正气。所以我们说人常常到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我不去学别的,我只到庙里坐坐,你就会感觉到,庙里给你的是清静的感觉,你清静下来你其他的思议大变,你自然就会暂时放下了,自然就会回归到正,回归到静,回归到定,回归到正,回归到道上来。

那为了这个道教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道教为什么要设定那么多戒律,为什么要强调十不,十不就是道教后来戒律的源头,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贪不欲,不淫不盗,不憎不恨,十不,其实是后来所有戒律的源起,源头。我们这些戒律,十戒也好,五戒也好,十不也好,还是九戒也好,二十八戒也好,其实都是要通过这些戒律达到一种由戒律进入到自律,说不杀,那我就放下杀的这个心念,就是不仅仅说你是不是杀了一个小的动物,关键是你要戒你这个杀的念头,因为这个最重要,通过这个戒律排除我因戒生邪的这个可能,让这个尽量少出现这种因戒而生邪的出现。那同样我们回归到正,回归到正心,回归到正念,回归到正心,让邪的念头少生不生。所以这个应该说,正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邱道祖来讲说,我们要接近于道,我们说现在来讲我们要树立起一个正气,我们首先要排除邪的东西,我们是要让自己的心回归到正,我们要心回归到正,我们尽量要排除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心生出邪的念头的那种可能。那我能就能回归到正上来。这样所以我们说,这个才能坦坦荡荡,才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才能让自然正气存在自己心上,才能让鬼神见了都。所以我们讲道高以德重,无德一身轻,讲的也是有道有正的这个意思。所以元朝有名的道士讲,夫以天与人同此一气者也,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如谷应声,如月照影,自然感召,不必有心为之。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充满了一个正气,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多很多正气,因为这个气,人天之气是想通的,就像我们说,一个家庭,家风好一个家就好,一个家族就好,一个企业也是一样,这是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其实这关系的还是树立正的概念,从心的角度来讲,心正则天地之心正,仁心是可以和道心通的,人心正天地之心亦正,这是讲这个人天的关系。由人天的关系说人心的关系跟天心的关系,回归到自然,回归到这个自然正气。也就是回归到道。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方面。

 

上一篇:修心以体道3-3

下一篇:修心以体道3-1

首页 -> 道学讲堂 -> 道学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