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古琴史上的道教人物

发表于:2014-03-31            浏览次数:1328

    

 

 

据明代蒋克谦《琴书大全·圣贤》记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34-156年)“尤妙抚琴,别得真趣”,东汉明帝时(58-75年)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悟道仕途浮沉,无益于年命,遂辞官隐居于北邙山(今洛阳市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屡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惟喜“弹琴咏经,独乐天真”。

魏晋道士孙登,字公和,汲郡人。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土穴独自隐居修炼,《晋书·隐逸列传》说他“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宋代朱文长所撰《琴史》也说他不仅能在一根弦上随心所欲地弹出曲调,而且还善长啸,颇具仙风道骨,善道术,时人誉为“孙仙”。著名琴家阮籍(210-263年)、嵇康(223-263年)都曾拜访过他,但他认为二人还没有完全免俗而不予理睬。直到后来嵇康与他同游三年,他才给其避世保身的忠告——“火而有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南天师道的创始人陆修静(406-477年),也是一位著名的道教科仪音乐家和琴师。他长居庐山修道,刘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他应诏进京,居于建康北郊天印山崇虚馆,用多年时间编成道教史上最早的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同时,对道教斋醮科仪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整理工作,完善了道教斋醮科仪。他强调音乐在斋醮仪式中的作用,认为音乐有制心遣欲的功能,是集道教科仪音乐之大成的人物。《琴史补》说他“善鼓琴”,所以他也是一位琴师。

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456-536年),“善琴棋,工草书”(见唐李延寿所撰《南史·隐逸列传》),并善诗文,曾为琴曲《胡笳曲》作歌辞。(见《乐府诗集·卷五十九》)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桢(647-735年)也是一位道乐作曲家和琴师。武则天和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都屡次召见他,李旦还赐其宝琴和霞纹帔等物。他作有琴曲《蓬莱操》、《白云引》,撰有琴学著作《素琴传》,并和茅山道士李含光(682-769年)工部侍郎贺知章(659-744年,晚年出家为道士)、太常卿韦绦等人一起创作改编过一些道曲。《琴书大全》说他“尝著《坐忘论》,因援琴而作《坐忘引》,又每调弦爱作商声,以其清泛疏越,故歌《白云引》,明其道号耳。”(司马承祯长期隐居浙江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

与司马承祯同时的道士张氲(653-745年),字藏真,号洪崖子,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琴书大全·圣贤》说他“工琴书,善长啸,隐姑射山”。武则天召他不至,李隆基赐官不受,以为“恬淡寡欲,可以久生,可以尽年”,活了92岁。著作有《河东记》三十卷,《大周昌言》十卷,《高士传》十卷,《神仙记》二十卷。

初唐进士卢藏用(约664-约714年),字子潜,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东北)人,曾隐居终南、少室二山,并云游天下名山,辟谷炼丹、工篆隶、善琴棋,曾官吏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著有《老子注》二卷,《庄子注》十二卷。

中唐道士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历(766-779年)中登进士第,后辞官云游天下名山,隐居故里义兴胡父渚以终。《琴书大全·圣贤》说他“好学强记精思,工文书,善鼓琴”。所作《胡笳十八拍》歌辞,脍炙当时,后成为琴歌,与相传为蔡琰所作者并传于世,影响深远。《新唐书·艺文志》和《唐才子传》均记其事。

晚唐道士任新庭(生卒年不详),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善鼓琴,曾做过一个七品小官。后看穿了人世间的宦海浮沉,悟透了仕途险恶而弃官返乡,抱琴携书,到崂山白云洞出家,在山中潜心修道30余年,弹琴谱曲,诵经炼气,创作出《秋山行旅》、《鹊华春山》等琴曲,在宋、元、明、清曾一度流行。

诗仙李白(701-762年)在青少年时期就受到蜀地道教的浸润,很早就与道士和隐士交往,他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写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叙述了故乡山中道观及家庭信教氛围对其的濡染。他曾与具有仙风道骨的江湖术士“东岩子”赵蕤隐居岷山数年(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焚香读道经”(见李白《赠江油尉》)。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川,开始了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漫游生活,先后结交了司马承祯、元丹丘、胡紫阳、吴筠等道教名人。据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天宝年间(742-755年),在北海高天师主持下,李白受道箓于齐州紫阳宫,正式皈依道教。他一生写了一百多首与仙道思想有关的诗文,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李白善弹琴,喜与琴人相往来,从其诗《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可以窥见他与琴师裴逸人的交往。又如他在《游泰山六首》中写道:“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在《拟古十二首》中写道:“仙人骑彩凤,昨下阆风岭,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遗我绿玉杯,兼之紫琼琴,杯以倾美酒,琴以动素心。二物非世有,何论珠与金。琴弹松风里,杯劝天上月……”在《赠瑕丘王少府》中写道:“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早服还丹无世情,琴比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云影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此外,他还作有琴曲歌辞如《雉朝飞操》、《双燕离》、《绿水曲》、《秋思二首》、《幽涧泉》、《关山月》等,其中一部分至今仍在传唱。

晚唐西京咸宜观女道士鱼玄机(约844-871年),性聪慧,好读书,尤工诗,醉心于吟咏和弹琴。在其所作诗词中,多处提到她的弹琴生活,如:“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抛苦海波。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愁思》)“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遣怀》)“珍簟凉风著,瑶琴寄恨生”(《寄飞卿》)等等。

五代崂山道士李守中(生卒年不详),琴技出类拔萃,兼擅武功,名驰天下,著有《普济三界》等琴曲。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勋同光二年(924年),他在崂山太清宫与前来拜访的前蜀道士刘若拙谈琴比武,十分投缘。

北宋乔绪然(生卒年不详),曾任长广郡侍管,后因讼事遭株连而弃官入道。他幼习琴诗,在崂山太平宫出家后,更是潜心琴乐,不问政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1037-1101年)游崂山,专程拜访了他,并将自己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古琴曲《归去来辞》相赠。

元初俞琰(1258-1314年),字玉梧,号全阳子,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自幼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宋亡后誓不为官,隐居著述。他嗜琴成癖,尤好音律乐谱,曾多次向其他琴师求教,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后来得到朱熹(1130-1200年)写的《紫阳琴书》和徐理写的《南溪琴统》、《奥音玉谱》,通过自己的悉心钻研,终于弄懂了琴曲旋宫的方法。他认为琴曲是从琴歌演变而来的,而“近代琴操有谱无字,失古制作之源”,于是潜心研究,作谱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诗经》中的《周南》、《召南》、《鹿鸣》、《皇华》、《楚辞》中的《离骚》、《九歌》,以及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苏轼的《赤壁赋》等,并与道士琴师商碧山切磋技艺。他精于内丹的炼养,继承南宗丹道传统,主张清修,认为“吾身自有日月”,自成天地,不需他求,力斥阴阳双修,房中御女之术。

元初汪元量(1241-1317年),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是宋末有名的宫廷琴师和诗人。南宋亡国后,他随度宗赵基一起,被掳到元朝首都燕京,羁留十余年。他对亡国之痛感受极深,写了大量爱国诗篇,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至元十七年(1280年)秋,他两次去探望被关押在狱中的文天祥(1236-1282年)。第一次,他为其弹奏《胡笳十八拍》,文天祥应约集杜句成拍相和。第二次,他为其弹奏《拘幽十操》,琴音深沉悲凉,怆人心弦?选文天祥则仰天长啸倚歌和之。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召他入宫侍琴,他婉拒后请求出家为黄冠道士,获准后携琴归里,终生奉道,云游四方。

明初道士冷谦(?芽-约1408年),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他是著名的古琴理论家,元朝末年隐居吴山修道,擅长绘画,“晓音律,善鼓瑟,飘飘然有尘外之趣”。洪武元年(1368年),被朱元璋召为太常协律郎,除谱写乐曲和教授乐生外,还参与考订雅乐、校定音律以及编钟、编磬等乐事活动。所著《冷仙琴声十六法》,用“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十六字探讨了古琴演奏美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为后人研究古琴音乐提供了理论依据。

明中叶崂山道士毕玄云(?芽-1573年),曾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与即墨文士蓝田在太和观创办“即墨书院”,并担任主教,教授四书五经和琴法,为道教培养了许多古琴人才,且创作出《清溪鸣琴》、《秋山》等琴曲。

清初道士李延昱(1629-1697年),字辰山,号寒村,自幼习医,年轻时曾在广西桂林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隐居浙江平湖佑圣宫修道,平生喜藏书弹琴,最擅长弹奏琴曲《霹雳引》。

清初成都武侯祠方丈张清夜(1676-1763年),江苏苏州人,少为诸生,善书翰,工诗词,通音律。中年时云游四方,至湖北武当山太子坡,拜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真人余太源为师,出家修道。雍正元年(1723年)至成都,居住在城东惜字宫,一琴一榻,息影江天,悠然自得。雍正七年(1729年)起住持武侯祠,直至羽化。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崂山太清宫住持褚守恃,字振云,出家50余年,对古琴艺术研究颇深,以精湛的琴技享誉崂山,创作出琴曲《观海》和《月下修行》。其高足叶泰恩继承了他的精髓并发扬光大,创作出琴曲《离恨天》、《三涂五苦颂》、《紫微送仙曲》等。叶泰恩的弟子薛一了,在太清宫任琴师50余年,收徒40余人,为崂山古琴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常常独坐于太清宫海畔的崖石上弹琴吟诗,引来不少游人和访客聆听。

薛一了的高足韩谦让,住持太清宫30余年,深得其师真传,史称“道洽琴心”,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专程到崂山聆听其演奏,并欣然赋诗:“我揖太清宫,道士善弹琴。访得韩道长,琴床眠龙吟。为我一再弹,领略太古心。右手弹古调,左手合正音。泛音击清磬,实音捣寒砧。声声入淡远,余音绕杜林。指点断文古,传留到如今。不求悦俗耳,但求养自心。”

韩谦让的高足庄紫阳,有弟子六人,即太清宫的王茂全、上清宫的佟太宗,明霞洞的王勉臣,明道观的朱士鸿,寿阳宫的王宣财、聚仙宫的林王德。他们师徒七人,被当地老百姓誉为“七弦子”,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宣统年间(1909-1911年),崂山白云洞住持李昱庆,琴技高超,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尽心竭力。在他任住持期间,将建于峭壁之上的迎客堂重新装修,辟为道士们的练琴房。其弟子有阎全德等人。

清末上海玉清宫道士张鹤(生卒年不详),字静芗,浙江瑞安人。早年随福建浦城来沪的著名琴师祝凤喈学琴,并于同治三年(1864年)将其师所著《与古斋琴谱》的琴理部分摘出,加上祝凤喈传给他的20首琴曲揉合在一起,编成《琴学入门》一书。该书所收的《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琴曲,至今仍十分流行。

清末青城山道士张孔山(生卒年不详),法名合修,自幼习琴于冯彤云先生,得其真传,勤学苦练使他的琴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常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一起切磋琴艺。光绪元年(1875年),他协助唐彝铭将多年搜集的数百首琴曲和谱集详加核订,选出145首编成《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子叶介福资助刊行。该书是明以后收入琴曲最多的谱集,同时还收录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学说。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孔山离川至湖北武昌,以教琴为生,一时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他最擅长弹奏的曲目是《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夜雨》、《孔子读易》、《醉渔唱晚》、《鸥鹭忘机》、《普庵咒》等。而其中以其独创的“七十二滚拂”《流水》最具代表性,此曲不仅成为后人学琴的首选谱本,而且还于1977年做成金唱片随美国旅行者一号飞船发射入茫茫太空,在宇宙间寻觅“知音”。在他教过的俗家弟子中,有两位得其真传。一是顾玉成,后传艺给其子顾隽,顾隽又传给其子顾梅羹,顾梅羹退休前为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一是叶介福,后传艺给女儿叶婉贞,婉贞又传给得意门生廖文甫,文甫传给外孙喻绍泽,绍泽传给外孙曾成伟,曾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

与张孔山同时的青城山道士琴师还有张伯龙、杨厚庵和龚仰之。张、杨均是天师洞道士,张曾随钱绶詹的高足、四川华阳人苏天培学琴。张孔山出川云游后,仍有不少人慕其名来山中求教,他们见不到张孔山,就退而求其次向张伯龙求教。杨厚庵则是杨紫东和张伯龙的学生。龚仰之是以古琴驰名的长生宫道士,今长生宫遗址尚存清末四川按察使黄云鹄(1819-1898年)诗碑一座,题为《光绪六年谷雨长生观晓起听仰之道人弹琴》,诗云:“山深晓宜睡,入帘花气香。起来面层嶂,万汇熙朝阳。道士弹高山,使我百虑忘。范贤傥可即,千秋共徜徉。”

 

来源:中国道教2006年6期     作者:李豫川     时间:2013-08-3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