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修心以体道3-3

发表于:2014-09-25            浏览次数:2718

    

    第三个问题。第三个,讲静心以归道。静是安静的静,刚刚讲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里面讲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守静,相对于现在来说,致虚守静就是心学、性学的根本。现实来讲其实这个静是一个,道教来讲,最核心的一个思想,我们现在说,一般来讲修心来讲,重阳祖师说: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他说修行的捷径是什么呀,就是让你保持人心常常有一个让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保持一个清静的心,这是对修行来讲,最重要的法门,而且这个法门在修道修行里面是由始至终都贯穿的。我们说道教修行,我们有各个阶段,我们说有筑基的阶段,我们说有炼气化神的阶段,我们有炼神还虚的阶段,我们有炼精化气的阶段,我们有炼气化神的阶段,我们有炼神还虚的阶段,这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不同的修行阶段当中,贯穿始终的是必须要做到一个静止。所以道经里头静为道经,这个道教另外一个经典,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了心经,他说这个了心经讲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要做到的是保持一个心常静,而不是躁动,如果是躁动的心,躁动的心是没有办法进入一个了真的这样一个悟道、修道的阶段。所以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对我们来说修心来讲。

 

 

  道教有一个经典就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是我们应该说说最长寿的一个心经,也是我们说希望以后我们现在问我读过什么经,我说你最重要的读清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清静经讲的就是怎么样把人心归到清静的,整个经典,不到五百字,非常精辟,他里面与很多话都非常精辟,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说其实人本心是好静的,但是为什么会动呢,是因为有欲望的牵绊,所以我们要少一些欲望,让心神回归到静。现实来讲,其实社会对我们心的影响,是带来的静的多,是带来的动的少,我们说名利财货,等等,即使我们说作为人生来讲应该正常应该需要,但是因为这些东西呢,它会牵绊我们不断的把我们的欲望带得越来越高,比如说做官原来越大,比如说赚钱我们想的是越赚越多,所以名利财货,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只要你能跳出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这个其实在很早嵇康他就说了养生有六害,六害里面就有名利,就有财货,就有声色,有这些东西的影响,所以使我们的心受牵牢,受牵牢就不能得到安静,就会让我们的欲望丛生,最后损伤我们的本性。所以静心最重要是去欲,取掉过分的欲望。道德经讲少私寡欲,其实这个东西这个社会发展啊都是在变动中的,人如果没有欲望,就不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说欲望是什么,欲望是从正面来讲,它是有利于推动这个社会发展的,所以我说今天来讲,不说以往,它是能够推动这个社会发展,反过来讲,这个欲望过分了,过了它同样的,不仅伤害了我们的本性,其实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也是一种伤害。比如说,大家都应不应该向钱看,那我们本有的那个本心的东西,善意的东西,就会减少,物质利益的诱惑,而且,我们越来越就把自己变成了物,变成了钱了,已经不是我自己,变成了钱了,我的生命的价值是多少多少钱,而并不是说我的身体状况如何。所以呢,怎么样来正确的对待欲望的关系,其实是所有宗教都在研究的问题。佛教强调就是要禁欲,这些欲望都去掉,道教强调的是寡欲,就是你要尽量尽量少一点欲望,这样呢才能使我们的心回归到一种静。

唐朝的时候,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现在遇到,唐朝的时候,历朝历代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唐太宗说一念之欲的危害,唐太宗对一念之欲的危害也是有体会。他就对他的侍臣在谈隋朝的灭亡,他说隋朝的灭亡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他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就是唐太宗跟他的侍臣讲,说隋朝为什么灭亡,隋朝的灭亡,他是认为这个隋炀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生活过于奢侈,奢靡,比如说在他的宫中是美女珍玩,无院不满,再加上他还是意犹不足,还是在继续的争取,并没有说满足了,而且另外一个方面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所以呢才会使百姓离开,最后达到它自己灭亡的目的。也就是说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皇帝也是,帝王更重要,因为帝王对下面的影响更有一种影响力。比如我们现在来讲,我们现在崇拜,现在社会有钱了,大家就追求这个珍玩,大家都追求珍玩什么意思,奢靡之风,这种奢靡之风过头了,就不是带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而是成为一种腐败的力量,乃至国家受害的一个人。其实人也是一样,所以这个唐太宗拿这个话,我觉得是,而且唐太宗还特别强调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这是他的愿望,所以皇帝能,为什么说皇帝老是寡人寡人呢,他就是说把自己相对要跟别人分离开,我是一个孤家寡人,我孤家寡人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贪求,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欲望。所以一念之欲可以毁掉一个人,一念之欲可以毁掉一个国家。

所以怎么样来静下心来,就要去欲,去掉欲望,让人心回到正当,所谓正当,正当的生活必须有。什么是正当的生活,就是说我们吃能吃得饱,穿能穿得暖,而不是说一定要吃山珍海味,穿也不一定要穿名牌,过去叫绫罗绸缎,现在是名牌的衣服。因为衣服是拿来保暖的,首先的功能是保暖,食物首先是提供自己营养的需要,不在乎食物多贵多贵,所以这个静心就是要去欲。所以《清静经》里面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说欲,因为都是社会中的人,既然我们是社会中的人,我们说随时可能有各种欲念的升起,欲念的升起有时候可能对做某种事是对的,但是从内心的,回归到静的角度来讲,我们就应该时常的梳理一下我们的这些欲望,你是应该遣其欲,遣其欲做到心的自静。所以元朝的高道叫李道纯,他就说,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所以要的是以道制欲,也就是以自己的修行去排除一些欲望,过分的欲望,抑制它。其实制欲的方法我们说首先由这种概念,我们说要自静,保持自身清静的一个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曾国藩他说他一生中最得益于一个字,就是这个清静的静字,因为他说,我每遇到大事,我先不让心躁动起来,而是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来以后再思考,这个事,我怎么来处理。这是他说他在处事的时候很得益的。又往往是我们遇到事的时候,我们的气会动,气会动,我们的心就会乱,气一动,心就会乱。遇到生气,或者愉快的事情,在外面公共汽车上踩了别人脚了,别人当然就生气了,路上走的时候碰了一下,现在开车出去蹭了一下,有很多人心就不能静下来,突然火气上来了,火气上来了是对自身不利对社会也是不利的事情,那回想一下,静下心来处理这个事,很简单的一个事情,所以曾国藩说他一生中最得益的是这个字。第二个,他坚持每天打坐。你说道教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静坐。所以我好多朋友问我学点什么,我说就静坐,或者站桩呗,坐跟站其实都是一回事,首先要求就是你的心要慢慢慢慢静下来,定下来,你静下来以后你的身体才能得到很好的一个回复和调整,你静下来以后你的气才不会断,你的气才会很柔和的,所以叫心平而气和嘛,心静则气和。在身上的和气才是有利于健康的。其实这个都很简单,比如说我们去医院,医院最大的字是什么字,是静字,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静,就是静下来之后这个地方才能有益于这个身体的恢复。那如果医院和商场一样,那身体是没办法恢复。所以大家可以知道,静对我们身体的修养,我们说从养生角度,对我们的健康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有兴趣,宜到庙里来多感受感受庙里的静气,第二自己时常坚持静坐,会大有好处,对健康大有好处,对事业也会有帮助。你看那个重阳祖师就特别强调,他说怎么来打坐。他说静坐本身除了有利于养生之外,健康之外,其实还有利于排出欲念,就说静坐也可以制欲。制止的制。

 

 

所以重阳祖师说,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重阳祖师说什么叫静坐,他说我们说静坐分真静坐假静坐,假静坐就是坐得好看,瞑目合眼,他说如果这样你的心没有静的话,那是假坐,假静坐。而真静坐就是,不管什么时候,行住坐卧你都保持心如泰山,不动不摇,外面看到的东西,你都让他不进入到心里去,这样的话,你不会有丝毫动静的思念,这样才是静坐。所以静坐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唐朝一个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他说讲这个静则生慧,静不仅能够养生,静还能够增长自己的智慧,确实是,我们说你冷静的来试验一下。静下来,比如说水,水静下来它自然会澄清,而如果水是一直在动的,它是会越来越浑浊的。所以我们要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之后,我们的神才会心神明净,心神明就会有智慧,就是我们考虑事情才会更加周全。所以静能生慧。所以说静能制欲,静能生慧,静则可以养生。所以静心才可以归道。这是我想讲的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讲真心,真心以会道。道教有的道派,我们讲是正一派,另外一个道派,就叫全真派。这两个道派其实你去琢磨他们都非常有意思,他为什么叫正一,他为什么叫全真,他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是要表达他的这个道派他的一个追求,他的一个宗旨。全真就是要全其真,全什么真,全性命之真,所以才会叫全真。真来讲,在道教最重要,你看我们现在所有的祖师爷,我们都会奉之为某某某某真人,比方说老子先师是正一大真人,丘祖是长春真人,所以这个真就是道教追求的,真人,我们就是要追求成为一个真人。成为一个真人就是要求要回归到真,回归到真就是要没有假的东西。所以道德经里面讲就是富贵婴儿,因为婴儿是最真诚的,而人来讲修行就是要回归到婴儿,回归到婴儿就是要回归到本真,就没有假的东西,而且回归到真是要从诚开始。我们现在都讲,缺少诚信,缺少诚信,没有诚就没有真,所以我们讲真诚真诚,没有诚就没有真。

上次讲,说看一个人哭哭的很悲伤,但是他不真,所以听他的声音不悲哀,他是假哭。他说看一个人在笑,笑得好像声音很大,但是有人感觉他不喜悦,所以他是假笑。所以有诚才回归到真。所以在道教来讲特别强调的是有真心。真心从哪里开始,真心从真意开始。除了我们刚才说从诚开始,从真意开始。真意,这个起念的东西一定要是真的,这才会有悟达到的根本才是真的。所以这个是跟修行有关了。

道教有本书叫唱道真言,唱道真言对“真意”在整个修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是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他说:泛意非意也,泛泛的,广泛的,游思妄想也。他说这是游思妄想。意者的的确确从心发,意发而心空。故又曰有意若无意。意之为用大矣哉!所以这个真意,不是常人看到的,泛泛的游思妄想,是要从心出发的那个根本的东西,那才会是有真意的。那真意的妙用,最重要的,从修炼来讲,从本真来讲,就是要返观内照。五柳仙踪的伍冲虚真人说:返观内照,即真意之妙用也。盖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元神真意本一物也。由这个返观内照,让我们的真意跟元神合为一体,这样来说我们在练习,在炼神,在修炼它才会有好的效力。

 

 

所以真意来讲,不仅对修炼来讲,其实我们讲道士画符,这个我们很感兴趣,其实大家说道教一不一定要画符,其实符一直在用,只是我们现在用得不像过去那么广泛,比如说我们做道场,每一场科仪道场都有符,没有没符的,所以他们做高功法师的人都会知道,符其实是都在用。那符这个东西,有没有作用,其实就在于你有没有发,装进你的真意,还不仅仅是你符画的好不好,而根本的东西是这个符是不是发端于从内心你的真意开始,从真开始。从真开始它才会是有作用的。因为这个初期这个根本来自于你的真意,或者叫真炁。你说这个符,符其实是表面的,我们把我们的真意和真炁注入到这个符形中,那才是这个。所以画符不仅仅说是朱墨朱砂或者说墨汁,如果仅仅是朱砂墨汁,他不会有力量。李少微真人说,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炁也。那个真意把真炁带到符里,所以这个符才是灵的。就是符要里面有真意,修炼也是一样,画符也是一样。道教的追求成为真人也是一样。所以真就是道,所以真心就可以会道,跟道合为一体。

最后一个,讲虚心以合道。刚才讲那个《太上老君内观经》里面讲,虚者,遣其实也。我们现在就说,从表面意思来看,这个人虚肯定是虚情假意,或者说这个人心很虚,这肯定不是道教所表达的虚心的意思;说这个人实实在在,这也不是道教“遣其实”所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在道教看来,道就是以虚无为体。道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他又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所以它是弥漫在太极当中,那我们说遣其实就是要致其虚。遣其实在度人经里面讲什么叫做实,仙道贵生,人道贵华,那个实指的是华,华丽的华。就说我们不能是追求实实在在的物质的东西,我们修道不能以这个为目的,而是要追求这个空灵的道为目的,也就是虚无的道。实就是实实在在的物,就是各种的物质也好,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道教以这个实实在在的有为追求的话,那你就不可能跳出。而道教就是以虚为追求,以虚无自然为追求。所以这个《内观经》里面讲,人常能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

所以道家追求的是一个什么,具体来说就是第一个方面,他就是要有一个包容的精神,道是最有包容精神的,我们说之所以车子能载人,是因为车子是空着的,道经里面讲,说竹子能做成笛子做成箫它能吹得响,是因为笛子里面有空隙,有空,有虚,所以它才会做笛子。如果它是个实的,它是个钢筋,那就不能起到那个变化的作用。我们说一个房子也好,一个房子,我们造一个房子,我们不是把它填得实实在在的,如果填得实实在在的,我们造的房子就没有用,而是我们要留道,留道掐断它的空间,我们才能让它发挥很好的用处。也就是说要留出空间,留出虚,留出那个虚来,才能有用。而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人的身体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人的身体为什么有气血的流通,里面是有很多空间的,像血管一样,如果血管阻塞了,血液就不能通畅的流通,不能通畅的流通,我们就说是这个血脂高,血脂高就会引起血栓。都是这样的,就是说一定是要有一个空,要有一个虚,那人来讲,我们能接受新的知识,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填实了,如果把自己填得实实在在了,那我们就不需要接受新的知识了,因为学不进去了,就像他们说一个比喻一样,说一个人去找一个智者想去请教,我怎么能增长智慧,他好不容易在山里找到了一个智者,这个智者呢,没有理他,自己拿了一个杯子,然后拿了个水壶,就往这个水杯里充水,充满了,他也不停,还在充,水都流出来了。那个来请教智者的就赶紧说,他说智者智者,你这个水已经满了。哦,明白了。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没有空间,就不可能再充进去水。所以说一定要留出空间,留出虚,所以我们讲虚心可以使人进步,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可以虚心,你就能接受新的东西,包括知识,包括智慧,包括思想,就可以接受进来,接受进来你就可以自己得到了充实,甚至说从中得到启发,增长思想的智慧。

所以虚是要遣其实,遣其实是让自己变得更加能接受新的东西。《内观经》里面讲,道也者,不可以言传口受而得之。他说道是不可以通过言传口述而得到的,我得到的是什么,是知识,而真正能得到道的是什么,当虚心静神,道自来也。你自己要虚心,神要静,心要虚,他说愚者不知,乃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则神愈悲。他说愚的人不知道,天天劳动自己的身心,苦修自己的心智,结果呢是离道越来越远。就说心虚才会有道进到我们的身体里去。其实道本身就在我们的身体里,道教讲,道在人中人在道中,就像鱼在水中水在鱼中,只是你没有自己发现没有去了解,你做了很多离道,会让道离你越来越远的事情,所以你就离道越来越远,最后与道分离,分开了,与道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虚则可以由道来取,所以虚则可以合道。 

最后呢,我想呢还讲,庄子讲,心斋。心斋也是要让自己的心虚,要遣其实。道教庄子讲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就是什么叫达到虚,就是心斋,心斋的意思,就是你要不要听外面的事,放下自己心里的主观的想的东西,听什么听自己的气,气是什么,自然。这样的话,他说唯道集虚,道就是以虚为体的,通过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达到虚。所以虚心,虚则可以合道。

最后我想以《内观经》讲的几个字来送给大家。其实我们要做到的,不论我们说,《内观经》讲虚心,无心,定心,安心,净心,正心,清心,静心,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我是把它提炼出五个方面,慈心,正心,静心,真心,虚心,这对我们来说从修心的角度体道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按照来讲,就是让我们的心达到心直,达到心平,达到心明,达到心通。心直就不会有反复,心平就没有分别,不会有分别,没有高低,心平就没有高低,心明就没有暗昧,很敞亮,就像《大学》里讲的,在明明德,心通就没有滞碍,这是最重要的,道教要达到心通,心通我们才能得道。那我今天就讲到这里,不符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唐翼明--老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2

下一篇:修心以体道3-2

首页 -> 道学讲堂 -> 道学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