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修心以体道3-1

发表于:2014-09-24            浏览次数:3501

    

各位好!感谢大家在这个还是工作日的时间来到我们长春观道学讲堂。也感谢我们湖北的各位的热忱邀请,来道学讲堂来做一个讲座。我这个讲座呢,是因为原来我写过一篇文章,所以我想以这个文章为提纲,来谈谈我对修心以体道的这样一个感受吧。

 

 

其实,修心是中国儒释道三教都特别重视的一件事情。我们道教的性命圭旨,儒释道三教的一些关于修心,说儒愿存心养性,道愿修心炼性,佛愿明心见性,捉心捉意捉重点,都在这个心字,都在这个性字。其实性即便是心,还是心,这个性,通俗来讲就是这个本性,本性就是本心。所以这个中庸里面提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讲率性,就是率你的本真,本心。讲存心养性,讲修心炼性,讲明心见性,其实是一个着重于时代的精神。

儒家呢,讲心。应该说,比较更让我们能直接了解的应该是《大学》里面的一段话。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后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着重于在明明德。明,前面一个明是动词,说最大的一个道理在明明德。明什么德?明自己的心。所以到孟子直接讲说,要恻隐之心,要羞恶之心,要有辞让之心,要有是非之心。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其实佛教也是一样,佛教明心见性,明的就是自己的心。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悟的什么,就是悟自己的心,自己的本心。所以在佛教来讲,本来是不善不恶的,就是说不分善恶,而之所以有善恶,是有外在的见性,才会有善恶。所以明心是要明自己的本心。

再说到道教来讲,应该说从老子开始,讲的是道,其实也是在心。道德经里面“致虚守静”讲“归根复命”,这是我们修道人的宗旨。其实这个奥妙也在知道,在修心。所以萧天石写的一个近代著名道学,台湾的,当年应该说是跟南怀瑾先生齐名的,在台湾来讲,比他更有影响的这么一个学术。他说虚极静笃,就是道家讲的致虚极守静笃,系心学与性学之本,为作圣功夫,亦为神化功夫,所以致虚守静,虚极静笃的根本,也是心学,也是性学。心学性学才是致虚守静的这个根本。

在道教来讲,刚刚我们这个迟道长提到的一部经,就叫《太上老君内观经》,这个经不是很长,但是这个经其实重要的就讲了这个修道跟修心的关系的问题。他首先讲心是什么,他说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也就是说,道教也是说儒释道三教说的那个心,不是我们现在身体上说的那个心脏,而是一个统领我们人的意识的那个那个东西。是统领我们整个意识,指挥我们人的所思所想所行的那样一个主宰。所以我们说是一身之主,是能变化莫测的,是没有定形的,它会变化。所以呢,这个最重要的是他经也讲的,说千经万术,惟在心也。所有的经,所以的方法,唯在心也。就是我们说学习所有的经典,我们学习所有的方法,结其根本都是在这个心,其实这个心,在道教来讲就是神,并不是指的心这个关系。这个经典我们讲,道的如若无情若有情,讲这个变化莫测,讲空神行深,所以这个东西,他讲在人之身则为神,神明,所谓心也。这个就是心,就是我们人身中的神,人心中的神。所以呢,他说如果教人修道,则修心也,修道从哪里开始,从修心开始,所以教人修心也就是教人修道。这个强调的是,道以心得,心以道得。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就说,好像这讲的是两个问题,讲三个概念,一个心的概念,一个神的概念,一个道的概念,但实际上呢,这个基础就是心。我们有时候讲心,中国人来讲,比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会出现很多的像到悬崖上那样的感觉,我们说临危的感觉,那道学是非常精微的,这是心是会变化的,因为是有变化,所以把它叫做神,神是神妙莫测的,阴阳就是神,说神妙万物而化之,变化才是叫神。那我们让它回归到道,回归到本,回归到根。所以他们三者看起来是三个概念,彼此之间,我的理解是又区别又有相同,又相似。我们说讲心,讲神,那是我们,从我们一身的,是一样的,那我们的根,作为我们人的根,根本是道。所以呢,我们要这个神,要这个心,要跟道,融为一体,那我们就能,怎么说,就是人心明的道降,道降心通,就是能得道。这是我们说的儒释道三教共讲的这个道教的这个经典,叫《太上老君内观经》,更加着重的讲修道跟修心的关系。由道经,再到南华心经,再到《太上老君内观经》,其实是从一开始不断的在延续的道教的关于强调的这个话题,修心跟修道的这个话题。

所以在道教来讲,现在是道教两大宗派,全真正一也叫正一全真,长春观是全真的,龙门的这个道场,长春真人的道场。长春真人呢,在修气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我们祖师里面最有影响的祖师爷之一,而全真正一,我们说它是两个道派,但是它们之间,我们说他们虽然永不同,但是他们很多的修行,很多的义理,其实它是一致的,比如讲修心,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真正一是一样的。

 

 

比如正一来讲,我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虚靖天师,宋朝时候的人,大家如果水浒传就知道,水浒传第一回说的是,洪太尉去龙虎山请天师道京都去做一个驱攘瘟疫的道场,请的天师,被神化了的那一代天师,就是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张继先是留下很多著作的,其中有一个著作,非常重要,就叫《心说》。他说,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日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日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日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在虚靖天师看来,这个心是一切的根源,是我们万法的根源,所有的方法都是起源于这个心,是我们身体九窍的主人,人的生死的根本,也是善恶的本源。所以它又叫真君又叫真常又叫真如,它就是道,在虚靖天师看来,这个心就是道。所以他才会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弥漫太虚,宇宙之间。这是虚靖天师讲的心说,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修心就是修道。因为在他看来,心就是道,所以修心就是修道。

那么同样,我们的全真祖师,同样强调修心。比如重阳真人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说: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心,闻见知觉,为病患矣。他这其实把定心,不动的心是昏昏默默的,是冥冥杳杳的,昏昏默默冥冥杳杳是什么,是道。但这个心会有变化,如果这个心能使随境生心,那它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会出现乱心,出现这个的时候呢,重阳祖师说赶紧出来要剪断呐,回到哪,回到定心。不要让他放纵,要管住它。所以,他讲的心是两个,一个不动的心,一个是随境变化,这个心是会有变化的,看到这个环境,各种环境变化,我们说,境由心造,就是说的这个事实,所以境由心造,造好的境也是这个心,造不好的境也是这个心,所以你看全真祖师、正一祖师,同样强调修心的问题,同样把心性的修炼看成是本身是等同于修道的事情。

那我们为什么说,刚才讲,儒也好,佛也好,更多的讲道,为什么这么强调修心呢,其实就是这个重阳祖师讲的非常对,因为这个心它会变化,是会随着我们自己的这个环境,生存的环境,这个心会出现各种不一样的心,比如说从现实来讲,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都跟心有关,因为我们的心在变化。所以呢,比如说人在变化有关,比如说人畏生,因为欲望的驱使,会异心,会贪心,人会有嫉妒心,会有怨恨心,人会有名利心,人会有分别心。这个都是后天环境使然的,让我们会变成各种这个心,离开它原本,因为后天的环境的这个造化,使我们有了异心贪心嫉妒心怨恨心名利心,这些东西呢,有的可能是正常的,有的就是会不正常,会走到一个离我们的本心原来越远,比如说这个嫉妒心。嫉妒心,人是这样,如果说正常来讲,人家所得,你要高兴,人家好,您应该表示祝贺,人家长得漂亮,你应该羡慕,而不是我们常人会生很多相反的这个观念,嫉妒,你好,我就嫉妒你,我不是来庆贺,这个心一生,就会出现多种问题。拿分别心来讲,宗教来讲,佛教道教,特别强调说我们应该没有分别心,我们看物,看人,看事,应该是一视同仁,庄子里面讲,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没有分别。如果我们站在道的立场上去看这个事物,看所有的这个生命其实都是一样的,并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可是我们从常人来讲,就会有分别了,这个是,他是富人,他是贵人,他是穷人,甚至说,他是这个贱人,往往会,比如说把人跟物的角度来讲,往往是贵人贱物,那站在道的角度来讲,人跟物同样都是生命,我们一样的要平等地去对待。所以呢,因为有这么多心,所以这个《太上老君内观经》里面,就特别强调了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心,追求的是八个方面,说八个心,他说首先是要有虚心,虚心可以遣其实,第二要无心,无心可以除其有,我们形成主观意识的东西,第三要定心,同样的思想,让他心定,心定下来就不会动,不会生其他的东西,第四是要安心,安心就不会有危险,第五是要静心,静心就不会乱,第六是要正心,正则不邪,第七是要清心,清则不浊,第八是要净心,干净的净,净则除秽,使不秽,不脏嘛,所以在这里呢,我想,结合这个《内观经》,我从五个角度来谈,我们说如何修心与体道的这么一些体会吧。《内观经》讲八个方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讲。

  

上一篇:修心以体道3-2

下一篇:唐翼明--老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1

首页 -> 道学讲堂 -> 道学讲稿